目录 一、 概述 1 (一) 应用与技术双轮驱动,确定性网络势在必行 1 (二) 建设高质量行业专网,确定性成为重要支撑 1 (三) 构建端到端网络能力,确定性承载作用凸显 2 二、 确定性承载技术体系构建 2 (一) 聚焦服务和技术特性,…
目录
一、 概述 1
(一) 应用与技术双轮驱动,确定性网络势在必行 1
(二) 建设高质量行业专网,确定性成为重要支撑 1
(三) 构建端到端网络能力,确定性承载作用凸显 2
二、 确定性承载技术体系构建 2
(一) 聚焦服务和技术特性,构建确定性承载体系化内涵2
(二) 依托业务需求和网络能力,明确通用场景和 SLA 指标 5
(三) 分组和 TDM 技术融合演进,打造多层多域技术体系 7
三、 确定性承载技术进展分析 9
(一) 园区确定性逐步成熟,广域确定性取得阶段性突破9
(二) 技术标准化多层面推进,不同技术成熟度存在差异 11
(三) 分组队列技术持续创新,推动确定性能力逐步提升 16
(四) TDM 细粒度技术加速推动,支撑高安全隔离应用.19
(五) 智能计算编排多维增强,满足差异化确定性需求 21
(六) 网络演算技术有待推进,实现确定性时延可承诺 23
(七) 异构协同调度未来可期,助力端到端确定性承载 25
四、 确定性承载评测方法研究 26
(一) 从场景到业务和网络,逐步推进评测体系构建 26
(二) 立足业务端到端 SLA,探索承载指标分解方法 27
(三) 围绕多层多域技术机制,明确确定性技术指标特性 32
五、 确定性承载评测体系(D-cube)构建 33
(一) 满足网络和业务评测需求,构建两维五级评测体系 33
(二) 面向网络规模和技术能力,提出五级网络维度分级 34
(三) 基于应用场景和业务指标,给出五级业务维度分级 36
六、 展望与建议 36
(一) 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五年成为发展关键期 36
(二) 凝聚行业技术共识,构建统一标准化体系 38
(三) 汇聚产业各方力量,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 38
(四) 构建评测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完善服务提升 39
(五) 做好整体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技术演进发展 39
图 目录
图 1 端到端确定性网络构成 3
图 2 确定性承载的内涵 4
图 3 确定性承载 8 类通用场景 6
图 4 确定性承载技术图谱 7
图 5 确定性网络技术发展历程 9
图 6 OIF FlexE 系列标准研制历程 11
图 7 ITU-T MTN 系列标准研制 12
图 8 CCSA TC6 SPN 网络分层架构 12
图 9 IEEE 802.1 TSN 系列标准 14
图 10 CCSA TC3 确定性相关标准 14
图 11 IETF DetNet 系列标准 15
图 12 确定性网络系列标准对比分析 16
图 13 SPN 两级切片架构和行业应用方案 20
图 14 fgOTN 映射复用结构 21
图 15 确定性网络跨域管控系统结构图 22
图 16 确定性网络时隙动态编排系统 23
图 17 网络演算技术原理示意图 24
图 18 确定性承载测评体系构建 27
图 19 可靠性指标(RBN)分解公式 27
图 20 可靠性指标分解示意图 28
图 21 时延指标分解公式 28
图 22 时延指标分解示意图 28
图 23 时频同步指标分解公式 29
图 24 时频同步指标分解示意图 29
图 25 带宽指标分解公式 29
图 26 带宽指标分解示意图 30
图 27 承载网络时延分解示意图 30
图 28 确定性承载 D-cube 评测体系 33
图 29 确定性承载 D-cube 评测体系网络维度分级 35
图 30 确定性承载 D-cube 评测体系业务维度分级 36
图 31 确定性承载现状和问题分析 38
图 32 确定性承载阶段性发展预判 39
表 目录
表 1 八类确定性通用场景的承载 SLA 指标 6
表 2 各类分组队列技术特性的对比分析表 16
表 3 各类硬软切片技术性能对比分析表 20
表 4 确定性业务的多维 SLA 承载需求表 21
表 5 不同承载技术 PE 和 P 节点时延表 31
表 6 承载网时延分配建议表 31
表 7 确定性承载典型技术的指标特性表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