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2022-09-09 前言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 本文件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50~60%,6个月后约为39~45%[1]。亦有报道产后6周、6月和12月时 分别为60%、45.…
发布 2022-09-09
前言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
本文件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
一、定义
二、流行病学
50~60%,6个月后约为39~45%[1]。亦有报道产后6周、6月和12月时
分别为60%、45.4%和32.6%,多胎妊娠和经产妇的
妇发生率高达90.8%[2]。各组报道数据
三、解剖基础和生物力学
87.8%[5]。其原因基于以下解
1.位于脐上腹直肌鞘和白线以斜行胶原纤维束为主,同时腹外斜
2.脐上区腹白线宽度平均 5~12mm;厚度平均
1.13mm;脐下区纤
维束较粗,宽度平均 2~3mm;厚度平均 2mm;解剖结构上脐以下
3.由于脐以上处白线较宽且较薄,妊娠期受激素(松驰素)作用
4.在白线中点处的脐环(
5.脐以上段白线同时又是存在缺陷的最常见部位,缺陷薄弱处更
明显变薄,收缩力减弱,筋膜张力下降,多数在产后 4月恢复正常。
造成了肌群运动力线的扭力增大,致使受力增大而易发生劳损[8.9];
8 周[10];均不利于分离修复。
牵绕,将整个前、侧腹壁围套,形成笼罩箱体的前部 2/3。腹直肌是
底下降多达约 2.5cm(1
8 周后腹部肌群功能逐步恢复,轻度腹直肌分离
绝大多数 3月内(少数半年内)即自
度相对较大,比未育者相对增宽,但其上限值均小于 2.9cm
基本恢复为妥(图 1)。
1)分娩前后腹白线的变化
四、病因和影响因素
1.腹部肌群肌肉纤维被逐渐拉长,导致部分肌纤维变形和弹力纤
2.前腹壁直径增加改变肌肉在矢状面附着点的角度,使平衡能力
3.相应的肌腱与深筋膜明显延伸扩张并张力持续增大,结缔组织
其固定和保护支撑功能弱化[5.10.16]。
1.松弛素作用于腹盆带靶器官结缔组织中的受体,使腹白线、相
2.松弛素通过其受体 LGR7
3.松弛素通过促进结缔组织基质中胶原蛋白降解,肌肉和结缔组
缔组织的强度降低,在腹压增加时被拉开产生 DRA[18.19]。
4.分娩后仍然处于较高水平的松弛素和雌激素联合作用,通过降
5 松弛素使耻骨联合韧带松驰变宽,导致腹直肌止点的稳定性
1.妊娠期或产后快速增重可能导致腹壁肌肉出现明显脂肪浸润,
肌肉组织相应萎缩变薄,收缩功能和支撑作用降低[8.22]。
2.通常有更多脂肪储存在腹内器官和组织,导致腹腔内脂肪堆积,
3.肥胖可通过激活肿瘤坏死因子、α-生长激素、肌生成抑制素
4.孕妇营养过剩可同时造成胎儿体重过大,腹壁扩张更明显[24]。
妇发病率增高和分离加重[9.27]。
结构复杂的细胞器组装失调[28.29];并可导致神经肌接头
12 周内,肌肉和韧带强度尚未完全恢复,结缔组织仍处在
6 周~6月恢复期内的体力
的发生和自然恢复转归密切相关。产后 3月
率和严重程度与产后恢复工作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呈正相关[31.32]。
4 倍[22.26]。从临床角度,存在重度 DRA
缺陷是两种疾病发生的同源病因[31.33]。故在了解既往病史时
五、临床症状和表现
2)下腰背解剖分区和症状分布
1.酸痛不适:产后 DRA
2.腹肌无力:腹直肌是前腹部最主要的支持肌群。产后腹直肌强
导致产后尿失禁发病率明显升高,约 66%伴有盆底
双足步距增大和步幅变小,进一步加重机体运动时不良姿态[38.39]。
发局部脂肪代偿性转移堆积,产生腹部外形改变。根据外形改变分为